增殖放流技术
发布时间:2018-08-10
作者:

增殖放流技术

  介绍: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增加渔业资源补充量,改善和提高放流水域的生产率的目的,在浙江沿海进行过对虾、海蜇、石斑鱼、大黄鱼、黑鲷、泥蚶等主要品种的增殖放流。20世纪90年代,资源放流以标记放流为主,用以探索放流生物的洄游路径、在放流区域的生长可能性等。但步入21世纪之后,放流从原先的资源研究方向转为资源修复,即主要以恢复区域内特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以达到资源修复和补充的目的。我所基于20世纪90年代的苗种繁育经验,于21世纪对浙南地区的名优水产生物进行增殖放流试验。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增殖放流项目,先后将菲律宾蛤仔﹑文蛤﹑毛蚶等经济物种的人工苗种投放于浙南近海海域,具有丰富的增殖放流工作经验和研究基础。近年来共放流贝螺类27561万颗,鱼类321.19万尾,可口革囊星虫15260.46公斤。


  最新进展:

斑鰶(左)、绿鳍马面鲀(右)

      1)首创斑鰶增殖放流技术:

      斑鰶为典型的东海海域近岸港湾鱼类,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被称为海水中的“花白鲢”,具有洁水和生态功能,目前国内尚未有规模化人工繁育生产的报道。2016年开始,我所在乐清湾等近海海域采捕斑鰶成熟亲鱼现场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开展了斑鰶繁殖生物学和增殖放流技术研究,率先在国内突破了斑鰶的规模化人工育苗的技术难题,2017年共计繁育出全长4cm以上的斑鰶育苗60多万尾,进行了增殖放流。

      目前我省海水人工放流的多为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品种,缺乏低营养级的植食性和滤食性的鱼类品种。从目前的渔业调查资料和研究来看,斑鰶的摄食习性独特,为海水中不可多得的既具有生态净水功能,又能促进捕捞渔民增收的鱼类品种。斑鰶规模化人工繁育的成功,对丰富我省海水鱼类增殖放流品种和修复海洋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斑鰶人工繁育技术

斑鰶增殖放流

      2)突破绿鳍马面鲀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绿鳍马面鲀成为中国海洋渔业中仅次于带鱼的主要捕捞对象,主要产于东海及黄、渤海,东海正是我国捕捞的主要海区之一。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导致绿鳍马面鲀资源量严重下降,市场价格逐渐上升。

      2017年,我所海水特色鱼类繁育与资源保护团队开始着手绿鳍马面鲀的规模化繁育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先后开展亲鱼促熟、产卵孵化、室内培育、下海养殖等技术研究,成功繁育绿鳍马面鲀苗种33.72万尾,平均体长7.95公分,在国内绿鳍马面鲀研究历史上并不多见。绿鳍马面鲀很适合和其他品种套养,特别适合大面积深海网箱、牧场式大围网养殖。合理的规模化开展绿鳍马面鲀的人工繁育和养殖,将较大程度的改善、优化现有的养殖品种结构,促使我省海水鱼养殖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绿鳍马面鲀的繁育成功,对于未来我省绿鳍马面鲀增殖,修复传统渔业资源,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3)其他品种增殖放流:

主要放流贝类苗种贴牌标记

主要放流贝类苗种打孔标记

香鱼人工育苗与资源增殖放流

  

大黄鱼资源增殖放流技术

 

版权所有: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浙江省海洋渔业环境与生物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综合科:0577-88210217

科研与成果转化科:0577-88232454

浙江省海洋渔业环境与生物安全检验监测中心:0577-88231983

备案号:浙ICP备10202793号-3

技术支持:杭州兆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